中国建筑行业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行业。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建筑师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导致市场可能已经饱和,项目数量减少竞争加剧。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也更加趋重于高质量、高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方向也随之改变,一些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可能不再适用。新的模式和发展急需新的人才类型与新的评价视野带来突破。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5周年华诞之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邀请国际建筑平台 ArchDaily 承办,共同策划“筑,有新生”论坛,邀请大院中、外企中、独立事务所中的年轻建筑师分享设计思考和成果,共同寻找新路。本次讲座线上线下累计观看总人数超过1.43万人。
清华设计实践65周年 |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青年建筑师论坛 | 筑,有新生 活动于9月22日下午举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总建筑师刘玉龙担任主持人。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总建筑师刘玉龙主持
清华院第五分院总建筑师屈小羽、普罗建筑主持建筑师常可、梁黄顾建筑师(香港)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周童、清华院第三分院副总建筑师祝远、众建筑主持建筑师臧峰、Gensler资深设计师张逸航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在讲座的最后六位建筑师回答了现场和线上观众最关注的一些问题。
▲嘉宾合影
下面就为读者带来本次论坛全程视频及精彩思想总结,以下文章按演讲顺序排列。
屈小羽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分院总建筑师
通过研究国家体育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以及对国内外大学体育空间的研究,针对国内大多大学城体育空间功能单一且看台浪费的问题,屈小羽提出当代体育建筑应更以体育运动为核心,没有固定看台的综合性的体育场馆。在实践案例清华大学北体育馆中,前期学生通过自主调研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参与了设计,提出了功能空间的需求,设计师最终取消了固定看台,设计了一座集网球馆、乒乓球、排球等空间为一体的体育综合体。
常可
普罗建筑主持建筑师
普罗建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于实践如何实现设计价值,事务所致力于通过思考现实研究现实、从现实出发思考项目而后实现超越现实、不局限于现实束缚的独立设计。通过展示近几年事务所设计的未建成项目,展现了他们超越现实的设计理念。其中包括试图将学校融入周围环境、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而非彻底将其隔绝的深圳新校园第三季的桥东学校;在容积率6.0的社会住宅项目中,破除传统的住宅模式,根据与城市的关系形成有角度的布局,并融入南方传统住宅中的双堂屋和围屋;试图重塑散落的城市碎片的渔港更新,植入一个步行桥以联系分散的空间。
周童
梁黄顾建筑师(香港)事务所有限公司 (LWK+PARTNERS)设计总监
城市发展阶段向存量减量阶段转变,大拆大建逐渐被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所替代,周童在本次论坛中分享了他们近期的一些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从这些项目中,梁黄顾建筑师事务所总结出了针对城市更新当中商业地产项目的六大改造要点:功能业态、配套设施、人流车流动线、空间改造、立面改造和运营管理模式优化。并针对各个要点,以项目案例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其落地点及设计思考,比如立面上通过一些现代的建筑处理手法、新颖的材料来展现建筑的时代意义;在设计范围以外为业主拓宽商业宣传的可能性;灵活的空间设计打破原本的商业僵局等。
祝远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副总建筑师
在思考实验建筑如何实现其他建筑类型无法实现的独特性的过程中,祝远从类型出发但又超越类型本身延伸至普遍意义上的建筑学问题。祝远简述了实验建筑的发展历程,并从柯布西耶 40 年代末以阿波罗和美杜莎为灵感和主体的小画为基础,延伸至实验建筑的理性与感性思考。在青海大学医学院基地项目中,他们以实验建筑中常见的理性平面布局为灵感,将风道移至立面形成了有深度的立面形式;而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从在实验建筑中设置报告厅和讨论室,延伸至各种建筑类型中考虑使用者感受的设计,将建筑视为一个物化的人或人化的物。在祝远看来,建筑实际上都可以被看成人对物的秩序化或者理性逻辑化,但是在理性的逻辑里又有人的趣味和感性的创造点。
臧峰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之一
张逸航
Gensler资深设计师
Gensler 内部设立的研究院共有 33 个领域分类,每年都会针对各自的研究方向做系列的研究,在本次论坛中,张逸航分享了研究院近期所研究的一些内容,描述了 Gensler 对城市改变未来十大趋势的思考总结:重塑体验、平衡工作和生活、建筑改造、可获得住房、脱碳、出行方式、设计公平性、智慧场所、追求优质体验、打造目的地式办公场所。而 Gensler 所做的研究也会被展示给甲方,以通过影响他们的想法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我们想要生活的世界。
原文链接:
THAD新闻 |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青年建筑师论坛 | 筑,有新生 | 清华设计实践65周年活动圆满举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