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2017清华设计学术周“设计智慧”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开幕。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工作,更是一种智慧活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想与实践的愉悦经验。建筑与城市即为设计智慧的载体,在其形成中所蕴含的知识、学术、实践、经验、历史和文化展示着设计智慧的各种维度。本届清华设计学术周从实践、研究和思考等方面,邀请了中外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论坛、展览等丰富形式,为观众呈现一幅全景式的中国当下设计实践图景。
开幕式合影
本届学术周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庄惟敏,教育部学校发展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挪威王国驻华大使裴凯儒先生,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汪祖进先生,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晞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同时,《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7年作品集》和庄惟敏新书《后评估在中国》在开幕式上发布,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www.thad.com.cn)也在设计周期间改版亮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庄惟敏
教育部学校发展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
挪威王国驻华大使裴凯儒先生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汪祖进先生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晞先生
开幕式之后的主旨论坛邀请了8位演讲嘉宾以“设计智慧”的主题,分享了他们各自对“设计智慧”的解读以及他们的设计思想和实践。
吴耀东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吴耀东教授的演讲围绕响堂佛学研究中心项目展开演讲。首先他提到何为设计中的智慧,从对智慧两字的拆解来看,智慧是“知日”和“静心”,而汉传佛教体现出的智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脉延续。响堂佛像研究中心的设计理念为“莲花”,研究中心的主体建筑坐落于一片特殊地理区域——矿区坑塌陷地带,一部分建筑埋于山体中,鸟瞰角度就像一朵正在徐徐绽放的“莲花”, 当人走近“莲花”,也有“慧眼”之意,在其中体会一种天地对话的场景。主体为圆形在佛学中有圆满的意思。设计团队通过对同年代中国以及日本现存的木构佛教建筑的调研,综合该历史时期佛教文化和社会背景结合场地的特殊性,并结合现代寺院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对寺院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视野进行整理。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李兴钢先生提到建筑作为一种人工制品是如何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建筑应该结合其存在的环境同时来满足人类的居住需求,他认为当代建筑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达到很好的平衡,过于人工化的设计忽略了建筑的本身意义。同时,在快速发展变换的时代中,建筑师应该理性面对建筑设计多样化的现实,可以以不同形式不同材料来呈现。并分享了其参与的4个案例,根据它们在中国从南到北不同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来塑造建筑本体的形态,特别是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其所呈现的轻盈之态与凝重的都城遗址形成鲜明对比,而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则在这座集合住宅普遍平庸的城市环境中,探索出了居住单元空间的个性化特征,其本身已成为城市中的新景观。同时也探讨了建筑如何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来融入自然,营造更加契合的生存空间,实现人工与自然的互动转化。
邵韦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邵韦平先生的演讲就凤凰中心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建设期间、科技数字科技如何助力本土设计创新进行了详细解析。复杂性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在建筑实践领域,当代建筑师以复杂性科学、数字化技术为建筑创新的核心要素,从设计逻辑、设计过程、建造多个层面进行探讨,研究建筑的变化及数字科技对此的解答。凤凰中心的造型起源于莫比乌斯环,通过数字建模,造型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生生不息的太极的符号不谋而合。幕墙、结构的一体化概念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复杂曲面弥合对策—单向折板式幕墙体现。利用BIM技术和参数化技术进行设计优化,保证了结构构件的标准化,实现了形态多样性与建造标准化之间的平衡。总之,数字化模型给建筑设计带来灵动性,其在处理复杂形体的几何逻辑构建、表皮肌理处理、幕墙结构体系所起到的优势性越来越被重视。数字科技推动理性创意的过程,人机互动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辅助建筑设计。
陆轶辰
纽约Link-Arc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陆轶辰提到无平面居住是其在美国试验的一场城市艺术,主要通过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需求来让建筑产生适应其需求的不同功能,从而引导建筑师以人的行为来重新定义建筑的场地。无场域则是不要因固有条件而限制思维,陆教授通过其参与的一项桥梁设计竞赛的案例,表达了希望建筑师能突破常规思维来重新定义设计。其事务所在深圳设计的一所国际学校,因其在极其有限的地理条件下,跳出思维禁锢,采用“When they go high we go low”的战略,以人感受为本,从教育出发,最终为政府和开发商以及周边居民带来了一场不同寻常的视觉盛宴。无边界则旨在弱化文化与地域的边界,其团队参与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因其去掉围栏采用自然通风平衡室温以及特殊环保材料而在国际上收获不少赞誉及奖项。
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刘玉龙先生首先对医疗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对设计实践的指导方向与思考。社会思潮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范式变迁,引发各领域的深刻转型,医疗建筑的设计思想也回归到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背景,刘玉龙从范式变迁、历史发展、设计思考3个方面展开了演讲。医院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修道院与军事医院到近代的强调日光、通风、自然采光的南丁格尔广厅式医院,再到现代的“以医疗为中心”、以流程效率为目标的集中式大医院,再到当代的非中心的、网络化的、社区化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设施。这种发现体现了医院与城市的关系,即医院通过形态以及与城市的关系诠释病人与社会、社会与疾病的关系。从城市周边孤立的医院到城市中心孤立的医院,再到融入城市的医院,现代社会中的医院将在更加城市化的同时,也变得更加人性化。
张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控人居遗产研究院院长
张杰教授首先提出社区的内涵在于一定区域或场所内,利益相关或兴趣相同的人群的聚集。因此,社区营造离不开以日常生活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城市复兴需要一种开放的社区合作共赢。张杰教授以景德镇陶溪川老瓷厂社区改造为例,说明城市中老工业区的衰退和关闭相当于在城市中留下一个个黑洞,更新和保护首先要弥补城市黑洞,同时保护一定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城市问题必须通过提供和改善城市设施和公共空间来解决。陶溪川老瓷厂社区项目通过空间资源的规划布局,研究老厂房生产的工艺、流程,提出新的功能策划,引入陶艺相关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文创集市,为外来人和本地人创造了一个融合的、开放的新社区。这个改造案例延续了历史和群体记忆的同时,探索了新的经济模式,开放、融合的社区是我们未来城市所需要的。
周茵樱
SOM上海办公室城市设计副总监
陈轩志
SOM上海办公室理事
近年来,SOM试图通过关注城市形态、采取地区性措施、重塑移动性、创新基础设施、拥抱文化、构建社会平等这些途径,来实现一个更加美好健康的城市。济南中央商务区作为SOM上海办公室关于如何应对城市的重要实践,以创造济南的区域级金融城市为目标,通过建设充满活力的综合利用中心、发展完整的开放空间系统和紧凑型特色街区、结合公共交通最大化、开发活跃且合适步行的环境,同时考虑历史、文脉、社区、生态等要素,将“小尺度”(小马路、小转角、小地块、小退界、小绿地)纳入设计范围,试图探索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方向。方案中的5个地标塔楼围绕绸带公园分布,以“山”为设计概念,同时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SOM的设计过程中,建筑与结构、机械、能源等专业的工程师共同推进设计,才得以实现适应当下城市发展的设计。
贝礼中
贝氏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贝礼中先生的演讲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设计智慧”展开,首先介绍了5位重要的设计师Charles Eames,Massimo Vigelli,Leslie Robertson,James Dyson,Jonathan Ive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结构设计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其中蕴含的设计智慧。
随后他分享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智慧,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因而它必须以需求为基础才能成为艺术”。很多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都是贝聿铭设计灵感的来源,他认为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每个项目的问题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他追求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卢浮宫博物馆是重点介绍的项目,贝聿铭先生通过设计将不同的光线进行了整合,结构简单明晰又充满逻辑和理性。最后,贝礼中先生介绍了贝氏建筑事务所对贝聿铭设计思想的传承和延续。贝氏建筑事务所成立于1992年,在国际范围内的实践在继承贝聿铭建筑理念的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重要的项目包括:洛杉矶加州大学列根医疗中心、纽约Centurion公寓、中国银行、苏州博物馆、澳门科学中心。
“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获奖作品精选展”也在学术周期间举行。展览地点在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12月16日。
展览现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