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HOME
  • 关于我们
    ABOUT  US
    设计院

    企业介绍 领导成员 历史沿革 组织架构 荣誉成就 设计资质

    设计人

    院士 大师 总/副总建筑师 总/副总工程师 总规划师

  • 代表作品
    PROJECTS
    全部作品
    获奖项目
    中标项目
    红色建筑
    文化建筑
    教育建筑
    体育建筑
    医疗建筑
    旅游建筑
    办公建筑
    科研建筑
    住宅建筑
    遗产保护
    城市设计
    照明设计
    产业园
    工业建筑
    商业建筑
  • 学  术  周
    ACADEMIC
  • 品牌文化
    BRANDING
    新闻中心
    设计文化

    VIDEO 媒体/出版

  • 六十周年
    ANNIVERSARY
    六十周年院庆
  • 人才招聘
    RECRUITMENT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设计项目  >   文化建筑  >   详情

    项目名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建设地址:四川成都
    建设单位: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博物院
    用地面积:19.53公顷
    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 :01/2005 ~ 10/2005         
    建成时间:2007.5
    合作单位:泛道国际(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2009 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 2010 年度行业奖(原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 计一等奖
    2010 年度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银质奖
    项目介绍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占地434亩,包含遗迹馆,文物陈列馆和文物保护中心等。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建成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文物界和建筑界的好评。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即选择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国家文物局领导、省市领导以及成都广大市民对博物馆给予了高度评价,金沙遗址博物馆成为成都市新的名片。在6月的汶川大地震后,金沙遗址博物馆经各方面检验,安然无恙,甚至外墙石材都无一脱落,成为金沙文物的安全庇护所,有力证明了设计的高质量。
    面对的问题
    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城市建成区的遗迹博物馆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规划层面,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文物遗存的影响同时满足保护、展示需要及持续发展的平衡;二是建筑层面,即建筑形式如何体现金沙文明同时融入城市环境。
    规划设计理念
    1以积极姿态保护历史遗存实现教化公众、传承文化、经营城市。
    2以有限的建造最低程度扰动遗迹,尽可能消解建筑体量融入整个遗址公园的环境。
    3以中性的手段应答时空的矛盾,不追求具体历史时段的建筑形象
    规划方案以横贯用地东西的摸底河为横向景观轴,以南北轴线的开放空间形成纵向文化轴,入口广场为序幕,遗迹馆为发展、文物陈列馆为高潮。
    建筑设计构思
    文物陈列馆作为园区主体,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以考古中的“探方”作为构思切入点,10×10米基本模数隐喻文物考察的秩序。建筑形体方正,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隐喻被发掘的玉璋。造型北高南底,与遗迹馆一刚一柔,一实一虚,交相呼应。陈列馆造型简洁大方,外墙和室内公共空间的墙地面全部选用干挂洞石,使得园区建筑浑然一体,统一协调。陈列馆围绕中庭布置展厅,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将展厅、公共空间、教育空间割裂的形式,而将独立展厅与开放式台地展区相结合;将被动“固定式”陈列与互动“情景式”陈列空间相渗透;将静态单一参观模式与动态多媒介模式相整合。这种方式破除了人与展品静止对立的格局,人成为陈列馆的主角,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理念。
    建筑的核心是贯通上下三层的太阳神鸟中庭,柔索结构将太阳神鸟标识悬于顶部,神鸟的光影投于庭院的弧形壁面上,随着时间推移缓缓变幻。静谧而纯净的特质使其成为观众参观结束后,积淀情绪、静思冥想的精神性空间。
    园区规划强调地表的连续性。建筑消隐了自身,而丰富的文化信息、瑰丽的文化遗存被冉冉点亮。中性的建筑特征连接了历史与当下,避免时空的错位,体现了遗存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完整性、持续性。
    金沙遗址博物馆尝试了一种既不同于郊野遗址博物馆又不同于城市密集区博物馆的设计策略,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建筑外墙采用了轻钢结构外层聚氨酯防水保温一体化覆盖,解决了倾斜墙体的材料自立和防水保温问题,取得了经济性和实用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