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清华设计学术周“建筑之本原 哲匠之精神”下午半场

    主题:2016清华设计学术周“建筑之本原 哲匠之精神”

    地点: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

    时间:20161012日 下午

    刘玉龙:2016清华设计学术周首日活动的下午半场现在开始,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感谢合作机构。今天下午有六位重量级的演讲嘉宾,第一位是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华黎先生,华黎是清华大学校友,毕业生,在美国念书,回国之后创办了事务所,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奖项,是非常有声望,非常有吸引力的建筑师,有请华黎先生。

    华黎: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做探寻设计的起点。我先从这个楼梯讲起,非常著名的楼梯,每一步都有一半,如果我们看到这张图,这是在黄山的一个踏步,我想很容易理解设计楼梯的思考,它的楼梯每一步只有一半,对应人上楼梯的行为,就是脚步这样一个状态。一个简单楼梯的设计,我觉得这里面贯穿了对一个起点,或者一个非常本原状态的思考。这个我认为是在建筑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设计应该从最本质的一个状态去思考。

    这是福建的土楼,延展的这种屋顶的形式,以及内部它是一个在剖面上层层推进的形式,如果看这样一个剖面,可以很容易去理解。实际上这样一种形式,我认为它是由材料出发的,因为在土楼的建造里面,墙体和内部主要材料是木材,而外部是夯土都是需要有好的一个防水。

    我认为土楼的一个形式,可以说是从材料的本原出发考虑的,也就是说一个非常简单的对材料的思考,可以延伸成为一种建筑的形式。同样在河南下沉的窑洞,结合了对于气候,对于当地的资源,以及材料综合的考虑,形成这样一种传统的民居形式,它是非常具有地域性的。

    这是瑞康在60年代美国完成的一个图书馆项目,这个图书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出发点,他们说当你有一本书的时候,你会走向光,当然这里头指的是自然光,所以他说图书馆就是这样开始的。也就是说他的这个设计起始于对于人在图书馆阅读这样一个基本场所需求的思考,所以把这个阅读的空间放在建筑的外围。

    从剖面上可以很清楚理解他的设计构思,外围是阅读的个人化小尺度的空间。紧挨着是书库,中间创造了一个中庭,从平面上可以很清楚看到基本的关系。这是建筑的外部,所以能看到建筑的外部由这些阅读的空间所塑造的,立面形成关系的体现。

    在中庭创造了具有一定神性的,可以说葬礼书本这样的空间。这里也有历史的原形,比如布雷的图书馆,对图书馆的思考就是一个宏大的空间充满了书,在这个设计里面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这个设计是基于一个非常微观的思考,就是图书馆其实就是阅读,从阅读出发,进而产生建筑整体的格局,从微观到整体,形成这样一个秩序。

    其实我对这个项目后来有一些思考,我在想他的出发点也是跟书的这种媒介相关的,比如说未来如果我们的书都不再是纸质,而是电子媒体,他的论述不一定完全成立的。现在用屏幕看书,实际上有自然光在屏幕反射,反而会带来一些问题。所以实际上建筑的任何思考,都还是有一定跟当时当下的物质条件有相关性的。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机智都是在实验当中,或者有时代的局限性。我觉得这个项目很好体现了建筑是如何从一个很本原的起点去思考。

    另外一个例子是丹麦建筑师武众(音)在西班牙做的住宅,在海边,这是他画的草图,这是最主要的起居空间。实际就是对海的一个取景器,这是在场地当中一个景象。因为它是在岩石的峭壁上,所以补充在内部,实现属于自然洞穴的空间范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窗洞,窗户好像是不存在的。这个窗户通过这个细节实现的,窗框贴在洞口的外部,所以从建筑的室内是看不到窗框的,而且是一整扇玻璃,没有分隔,很细节的处理,带来一个很不一样的空间效果,实现了非常纯粹的一种空间效果,类似于自然的洞穴。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在建筑立面,其实对于一个设计出发点的思考,应该从整体的秩序到空间,再到细节贯穿于所有的整体。所以对我来说,建筑设计就是起始于一个归零的状态,我们做任何一个设计,都不应该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预设的一种想法,而是应该从一个未知的状态去开始对设计的思考。我想用这张图来形象的说明,比如说这是一个从室内看向窗外的风景。但是当你看到的场景被切换以后,马上就感觉到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产生一个逆转。

    当你看到的景象是不明确状态的时候,你是更难以判断自己在空间中这样一个状态。对我来说,这样一个不明确的状态就是设计的起始点。接下来我想通过我们实践当中一些项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这个是几年前做的一个要项目,关爱中心,在北京郊区一个小的公益项目。就是一个小食堂,通过总图可以看到,这个是原有的建筑拆除以后,这个是新建的,基本的思路非常简单,我们就是想创造一个单一的空间,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这个关爱中心所有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单一的空间中去聚集,形成一个家庭的氛围。就是他们所有的用餐、上课,一些活动,都是在这样一个空间当中。

    空间当中,所有的因素,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出发点来考虑的,比如说天光,加强空间的中心感,同时条窗形成空间和院子视觉上的关系。这个建筑前面朝西的廊子起到一个和院子过渡空间的作用,同时在一天当中,不同的光线下可以形成很丰富的表情。从黄昏到夜晚,不同的光线的效果。

    这是我们在云南的腾冲的辛庄村做的手工造纸博物馆,博物馆在这个位置,这是一个有400年手工造纸历史的一个村落,这是传统的造纸法,这是他们造的纸。这个是造纸博物馆的场地,就在进村的路口,这个设计的出发点希望营造一个建筑里的村庄,或者博物馆就像一个微缩的村庄,成为对整个村庄的预览,所以这个建筑是一个很小的体量,形成一个建筑聚落这样一个形态。高高低低,有展厅、书店、教室、客房等等。

    这个是结构模型,因为它是在一个地域性非常强的村庄里面,所以我们的建造是运用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的建造工艺和当地的材料来建造。这是一个展厅的模型,能够看到建筑体系的一个构造,包括梁柱,还有下面通风细节的设计。这个是建造过程,跟工匠通过模型一种直接的方式交流。建房子之前建一个16的结构模型,让工匠熟悉这个房子体量,开始加工。

    开工仪式,现场放线,然后是木结构的拼装,然后组装,再立起来,这个过程是非常快的,只需要三周。包括一些修改,这是我们的出场建筑师,这是结构成形,逐渐接近完成。主要的材料是当地的沙木和火山石作为基础。

    内部的展厅用的就是当地造的手工造纸,这是展厅的内部,也可以看到屋顶的木结构。这是二层的教室,也可以看到木结构,屋面用的是竹子,起隔热和通风的作用,一些材料的细节。

    这个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在灾区做的一个小学的重建项目,这是地震以后的一个现场,有几棵大输,设计当中保留下来了。学校设计的出发点,我们理解成一个微缩的城市,这里面建筑创造一种非常多样化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单体建筑。这里面也包含了从比较秩序的教室到空间更丰富的兴趣教室以及操场逐渐释放的空间图关系,这是模型。

    通过总图也能够看到和历史古镇的关系,这是建成以后的场景,所以实现了一些类似于广场、庭院的城市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面有很多样的活动。

    这是建成以后的一些公共空间,很多学生是住校,所以他们可以很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建造方式的一个项目,混凝土、青砖、木材还有竹材,基本都是来自于当地,设计了很多小尺度的一些角落,这样可以有很多学生个性化活动的场所。包括建筑的窗洞,可以容纳很多活动。

    这是我们在福建的武夷山的项目,主要是为了给武夷山的旅游所用的漂流的竹筏来生产的一个场所。这是它所处的一个位置,也是乡村环境,这是一个场地,在一个台地上。这是当地加工竹筏的工艺,竹子的削皮、晾晒等等,有一个仓库,有一个制作竹筏的车间,有一个办公楼和宿舍楼。

    它的总体布局考虑的是运输的方面,以及通风,因为无论是竹子的储藏和制造都需要很好的通风,中间是竹子的晾晒场。这个是建成以后的一个场景,目前建了制造车间和办公楼。这是办公楼,用的是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砌块以及竹材,也是当地的材料。

    这是制作车间,制作车间的设计应该说完全围绕着竹筏制造的工艺考虑的,从平面和剖面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车间原有四个生产单元,从平面上首先是竹子进入车间准备区,在剖面对应这个位置,有一个小的天光,进入到烧尾和烧头,烧制的环节是有明火的,剖面是对应的压的比较低的空间,因为并不需要太多的自然光,还有排烟装置。这个空间从平面到剖面都是围绕着工艺所需要的一个特点,以及我们想营造的空间氛围来出发的。

    这是建成以后,这个是准备区,能看到烧制明火的区域,这个区域是一个压的比较低的空间,工人在这里可以保持专注,像他们传统的作坊这样一种氛围,实际不需要太多的自然光线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明火的火里。

    这个是纵向来看整个车间,四个生产单元。后面的一些休息区。这个是在火点附近,墙体也设计了一些细节,整合了一些休息的家具以及消火栓这样的一些设备。

    这个是从它的外部来看,地面用了通心混凝土砌块,实现自然通风的效果,用这样的方式也是非常低造价的方式实现自然通风,这个是构造,墙体和内外之间的关系。这是建造好的,跟环境形成了一种对话,这是另外一个车间,可以看到建造过程。这是混凝土留下木模板的痕迹,这是我们在北京完成的项目,在运河森林公园类似游客中心的服务设施,这是一个木结构的房子。这个设计的出发点也很简单,因为是在公园里面,而这个公园最多的树,开始想营造一个树下的空间,可以在树下吃饭、喝茶,还可以看到运河。

    所以从这个出发,发展了一个类似于树形的结构体系,这是一个局部结构体系的模型,这样树形单元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络的整体。这种体系有几个好处,一方面它可以边界非常自由,这样很好适用场地的条件,比如保留香樟树和地形。另外可以比较自由分期建设,这样的体系任何位置切断实际实现的都是一个均质或者完形的状态,所以可以很好适应建设。

    因为这个项目在开始功能很不明确,从这点讲我们营造了一个均质的空间体系,类似于弥散的均质的空间体系,在内部可以实现空间很大的灵活性。所以从这个建筑的平面,大家如果看到它的柱网,类似于一个停车场。但是我们把它的轴线做了一个角度的轻微变化,所以这里面空间就产生了很多变化丰富的感受,这是建筑的平面模型、屋面,屋面形成了起伏的样子,这是内部模型的照片,可以看到树的单元。

    这是一个结构单元的模型,支撑着这个结构,是通过这个柱子和四个悬臂梁相互联系,整个建筑坐在飘浮的混凝土平台,两点考虑,一个可以有效防潮,第二所有的机电系统都布置在下面,比如空调也是从地面送风,这样可以把木结构屋顶完全解放出来,不用再做吊顶,可以实现结构和空间很自由的表达。包括雨水管、空调都在平台的下面。

    还做了11柱子模型,来研究它的尺度,这是建成以后的场景,这个用的是现代胶合木体系,所有的梁柱都是工厂加工好,在现场进行拼装。建成以后的内部空间,屋面用的是木板。这个是木结构在工厂加工的场景,梁柱的切割,现场的装配。这是八根梁相交的结点,这是建成以后的效果。

    局部的墙体,我们就用场地做基础挖出来的土来做的夯土墙,也是就地取材,传统的夯柱的方式,加了一些色彩,形成这样的机理。这个是我们在北京白塔寺完成的一个小的四合院项目,这是它所在的位置。

    很小的一个项目,只有100平米,就是10米乘以10米这样的场地,可以比较看到现状的北京旧城的城市机理,以及去除掉私搭乱建的机理,所以看到密度有很大的不同。

    从我们实际院落的现状也可以看到,这种大杂院和传统的四合院尺度差别很大,由于加建营造很小的尺度,这个已经成为生活的日常,可以说是几十年的状态。这是我们设计四分院和传统四合院同等尺度的比较,所以能够看到尺度差别很大。四分院的大小相当于传统四合院中间的院子大小,可以塞到里去。

    主要设计出发点,从四合院的合到四合院的分,对应居住模式的差别,过去主要是家庭居住,有一个象心性,四分院是合租公寓,更强调个人居住的私密性,从合到分体现到了对生活方式不同的理解。

    在平面上就形成这样一个分车状的布局,这样每个居住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小院,非常私密,干什么都行。这个是俯瞰,这是内部,因为空间很狭小,这是从平面来看,中间是一个共享的客厅,这个是其中一个居住单元,这个是院落,基本一个空间关系可以看到,剖面也可以看到跟胡同有关系,非常狭小的一个尺度,所以在剖面上还要做一些高低的处理,比如院子是抬高的,是为了让庭院有更适合的比例。

    这是客厅,通过天光,在房间内部,也是利用高度,床在上面,卫生间在下面,这样充分利用空间。有一个小的天窗,这是从院子里面看。建造它用了一个预制的建造体系,就是钢的龙骨加上木塑墙板,工厂一比一拼装,再拉到胡同里组装,建造非常快,建造周期比设计周期还要快。因为胡同里要考虑扰民的问题,所以缩短工期,减少噪音、粉尘,减少对邻居的影响,这是建造需要考虑的。这是建成以后,能看到和周边胡同环境的关系,所以是一个很小尺度的房子。

    最后一个项目是我们接近完成的一个项目,在云南的庐江边庐江坝,有八百年的大榕树和一个电影院,围绕这个场地做一个咖啡的加工、体验、接待这样一些功能,同时把电影院改造咖啡博物馆。这是它的场地,本身也是台地,空间组织就是围绕这两棵大树以及这个电影院来做,这边是咖啡的加工和接待这样一些功能,这边是博物馆。

    剖面上,结合地形,这是中间的一个院子,这是电影院的内部,将被改造成博物馆,加了几片弧形的墙,让空间形成一个切片式的序列,同时对原有建筑具有加固的作用,这是模型照片,可以看到改造完以后博物馆内部的一个场景。这是咖啡品尝、体验的空间。

    这个设计可以说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材料,一个是当地最普遍用的材料还是砖包括现状的电影院也是砖,一开始希望用砖做一个房子,所有这些形式都是从砖出发的,包括这种拱的形式,这是连廊和院子,这个是一个月以前拍的建造过程中的图片。庭院和博物馆的一个关系,这个是咖啡厅,这个是钢梁,拱做到钢梁上。这是模型,这是一个剖开的轴侧图,一层使用十字拱的形式,二项是单向拱,一层是多功能的活动空间,最早考虑咖啡豆的储存,二层是咖啡的加工制作,所以需要一个大空间,所以是开放的,三层是客房,每层功能不一样,对应不同的空间形式和结构形式,整合在一个建筑当中。这个是加工车间的模型,可以看到连续的单向拱形成的开放空间。

    外边的廊子,可以由游客参观咖啡加工过程。这个是一层,模型的仰视。这是一种非常古典的圆形,后来甲方决定不用来做咖啡储存,改做多功能的文化活动空间,也可以。这是当时做这个拱的现场样板的实验,就是模板,砌砖,这是建造过程。

    最后,我想回到论坛的主题,我想在这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在任何建筑活动最原初的时候都是从最本质的角度出发,无论气候,人的需求,材料还是地域的环境,但是随着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更多会和文化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有的时候建筑往往会被文化的东西所绑架,所以我觉得这个论坛的主题非常好,就是建筑之本原,提醒我们做建筑的时候应该回到问题的根本,回到更朴素的状态去思考。

    像建筑师西扎说过这样的话,开始一个设计忠于独创性,就要无文化和肤浅,这个表述的是同样的一个意思,建筑要回到对起点的思考。谢谢大家。

    刘玉龙:谢谢华黎做的非常好的演讲,我们现在请第二位演讲嘉宾,是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张宝贵先生,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建筑师最重要的好朋友,做的孔子研究院还有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吊顶,到某位研究生做的一个小博物馆,是我们的青年建筑师,所以不同年龄的,不同声望的建筑师都在张宝贵先生的材料和工具的帮助下,在建筑上得到了很大的作用,很有幸请到张宝贵先生作演讲。

    

    张宝贵:我发言的题目是匠人的修为,非常感谢清华,每次这种活动,都是建筑师在说,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也做一个匠人,我插队山西20年,回北京29年一直做混凝土,开个玩笑,一直用混凝土在谋生,在伺候建筑师,所以这里头讲两个人,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农民,完了讲房子的故事,主要讲房子的表皮。因为没有上过学,所以不会系统讲话,如果不跑题不知道该怎么讲,所以请大家原谅。

    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中国雕塑论坛,我有个发言,吴先生听完以后带着十几位老师到了昌平,说在设计孔子研究院,要做一个雕塑,那个时候我年轻,就说二十年前,四十多岁,不知深浅,一口气答应了。其实我觉得匠人一个特点就是不知深浅,第一个茅草屋,什么为深,什么为浅,第一个窑洞,第一个大家认为最好的建筑,都是因为不知道深浅。

    我们今天对深浅了解的太多,胡老师讲的非常好,讲到梁思成先生的故事,我们为了谋生,我代表农民做了29年,我们没有权利去顾东顾西,我们为了谋生不得不拼死拼活干,没想到吴先生写了一本书,吴先生管谁叫做大师,吴先生不叫大师了,叫宝贵大家,我想不管叫什么,表现老一代建筑师对于手艺人的尊重。特别希望把手艺坚持下去,不管挣钱赔钱,其实世界上任何一句话,都是听音,喜欢钱认为叮当烂响的就是钱,喜欢名就是名,如果感觉另外一个意思,宗教的意思叫悟,29年我认为匠人如果能够有修为,更重要就是静下来,把什么都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就能做好,上百年更久远不会坏。

    今天庄院长让我到这发言,也是因为看中了我手里的活儿。13210号,一百个建筑师都是建筑界非常活跃的,包括庄院长等,其实一个乡下,那么多建筑凑一块,几乎不可能,为什么?还是跟手艺有关系。上面是老的建筑师,下面都是20多年前青年建筑师,我觉得社会对匠人已经久违了,一个人是不是匠人摸手就知道,我现在手已经没有当年的老糨子了,虽然曾经是一个手也会瘌人的匠人,一个女雕塑家是最了不起的雕塑家之一,七八十岁的时候见到她跟她握手,满手都是刺,她不是为了名利,她喜欢这件事,她是匠人的楷模,因为喜欢,除此以外别无他求。

    庄惟敏说我上次去宝贵石艺,张总走在外面,面对满块混凝土墙板,他指看其中一块说,这是用肥皂水洗过的,这块有石材的质感,那块依旧是水泥,一般的材料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细小的环节,但张总不会这样。这是庄惟敏主持的,刚刚完成的文心书院,工期只给一个多月,几千平米有点不讲理,兵马俑、长城干不完没事,灭你九族,为什么能出匠人,就是统治阶级不讲理,我现在不是说庄惟敏不讲理,这个事太重要了,不讲理领导去了,我们干不出来就不让我们干了,为了谋生就必须能干出来,后来明白什么是风格,风格是局限,没有局限就没有风格。所有的风格,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师,只要编个风格都立不住,逼出来的风格都是真的,都会长命百岁。

    这是延安文兴书院,我们作为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能快速完成吗,能简单完成吗,能有效完成吗,做出来的东西能是建筑师要的东西吗,而且是废料。所以我认为今天有个诺大的舞台,正在呼唤当代匠人脱颖而出,还是用手艺说话,而且有机会到清华讲堂说话,这是手艺人又一次机会。

    其实不管怎么好的先进技术,最后离开手想一想是什么,手是乐趣,手是感情,手是一辈子到了最后时候的回忆,手是一种健康的象征,是一种向往。所以我想手艺这俩字,上午胡老师把拙匠掰开讲,其实手艺也能掰开,很多都能掰开,掰不出钱怎么办,浪费时间,往往掰不出钱的事都是真事,能掰出的都是瞎事。

    我跟他讲我就是一个干活的,和老百姓在一起,最初我也上山背石头,在车间搅拌混凝土,要纱布打磨,手指头全都出血了。建筑师需要这项技术,我被高看了,十几年前没有人提匠人这个说法,也没有人觉得匠人有什么高贵之处,谁也没有想到今天人们会逐渐关心匠人这个群体,还是赶上好时候了。如果不提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一个干活的,沿街乞讨,到处寻找商机。我想人不要着急,就像天黑了慢慢天要亮,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等等,等的起就叫商业。

    这是用废料做的,意大利说要用水泥做,造价还低,工期短,不需有接缝,很多重大工程,特别国外建筑师的伟大设计,最后设计都是靠工匠一砖一瓦一块一块安上,这里有很多手艺,不是匠人没有手艺,是时代的话语权有点失衡。如果既讲建筑师的绝活,又讲匠人的绝活,我想楼倒的会少,桥塌的会少,不重视第一线劳动工人价值的时候一定会出事。

    匠人不是不需要钱,也不应该没有钱,好的匠人着眼点一直不在这,匠人不是商人,匠人在乎的是手艺,他们只会干活,他们缺少经济意识,他们的语言都在手上,几千年过去了,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和建筑,出于匠人之手,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美,一种修行。凡是没有话语权的匠人,除了修行,我不知道它还能怎么样。它只能安慰自己给点钱就不错了,比如那活儿干完了自古以来就没有我们。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拿起来,是放得下去吗?放下了海阔天空,建筑也是如此,尤其是包括哲匠的哲到底是什么哲,放下了不言自明,拿起来了永远说不清楚。

    这些工人跟着我二十多年了,没挣过钱,但是他们手里有活。比如右手一道工序直接测出,显得我们有本事,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有本事这叫自信,自己相信自己,这是最难做到的。后来我懂得了为什么那么多建筑师高看我们,怕我们有逃跑,这个活谁去干。

    比如说水稻博物馆,前面没有映画就是稻田,今天都在讲夯土墙,用真的土夯,把傅悦的故事拿到今天,更标准化,更产业化,拿老祖宗的精神,不要拿老祖宗的办法,我借崔凯的话讲我们提什么是厚土,有了这个我们对建筑的时间和空间发生本能上的认识和变化。不然的话我们说的词,仅仅是个词,顶多是房子这么大的空间,假如我们能认识到厚土,厚土会改变的不是建筑,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变了,一切自然都变了。

    比如土坯,程泰宁让我画一幅图,放在大剧院,让我找的感觉,我说从未知到未知,土是大地,它不争,它无语,任由人类开采,土地挖个坑就可以长庄稼,帝王将相争的也是土,人死了也是挖个坑埋着。有时候说起某个建筑,某个人,觉得比较足拿土说事,人们喜欢土带来的财富,从出生到死亡离不开,又怕称为图,这就是矛盾。干活的人日出而坐就是回到家还会想到地里的活,这是他的全部。全部就是生存,其实甭管干什么活,尤其卖手艺的,回家吃饭也想着活。建筑师也是匠人,哲匠,因为一直离不开他的活,只是那不是手艺活,是画图的活。

    最近有人批评画图匠,15年王辉让我到五龙庙,这个事争论很大,我说能不能拆了让农民做,我知道山西有一个秋风楼,离五龙庙很近,我们俩聊的很远,我发现凡是能跑题的时候都能够扣题,如果离不开永远都说不明白,就是本质的看,全面的看,动态的看,这是学毛主席背的课文,那个时候没有用上,现在用上了。土到底是厚度还是厚土,王辉不懂,我也不懂,我们俩瞎说,他做了很多图让我们去实现,他不断跟我们交往,下面有图,有实践的东西,我们都在搞,谁也不知道,碰上就有了。用了半年的时间在摸索,不是夯出来的土,还叫夯土?对于空间来说都是一回事,当废弃物表达出来的夯土墙展示出来的时候,大家关注的是废料变原料,时间流逝了四千年,再过四百年人们面对这些墙也许会习以为常,面对真才实料反而觉得别扭,如果出现了很多有手艺的匠人,这种故事犹如童话。

    五龙庙的项目很小,完成的时间也很短,各方面很重视,冷漠的五龙庙又活起来了,有人说这种方式对保护古老建筑是积极的。建筑界议论纷纷,有的声音很强烈,作为建筑师是幸运的,所有的语言都是真实的,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这种现象在当下非常少。有建筑评论说,有龙则灵,包括五龙庙,有人的力量不能达到的时候神灵就出现了,老百姓关心的是能够过上好日子,天上真的有神灵会在乎人间的创造性行为,龙真的出来了,反而惊慌失措,五龙庙的故事让我们仰视王辉,他属于现在,他的伟大不是建筑,提出学术的话题,所以王辉给我一个任务,大哥到那演讲讲讲五龙庙。

    比如单军做的晋中博物馆,右边是拉萨火车站,石边加的多不但降低成本,而且有效阻止污染。我想工匠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献给建筑师,把这些故事献出来,一开始我用修为觉得不太好,但这是我内心的体会。我觉得修行要好,修为要好,真的可能对建筑师刚才谈的哲匠话题,也可能会有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觉得崔同是个傻大胆,开始没有规模,都想创新,04年他就做了,为什么,他的设计院叫中科院,中科院都不做,天下真的要出事。这是做完的效果,西北出来了秦始皇,唐太宗,汉武大帝,他们不是模仿,他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模仿,他是想按照他们做到的方法去试试。

    这是延安大剧院,还有丰县汉皇祖陵,建筑师和我们就像水上的浪花,互相拥着走,我们真的能够跟建筑师拥着走吗?如果都有活力,建筑界想一想,美不可言。天不变,道亦不变,我们周围的环境都在发生变化,何院士让水泥做书皮,广东的彭勃废料做建筑墙板,还有用水泥模仿夯土墙,这些都是假冒,四千年前做真实的夯土墙出于无奈,今天的夯土墙在哪儿,今天的建筑在哪儿,今天的表皮在哪儿,关键是要问我们,我们在哪儿。

    我们心在墙上,还是在标准上,我们要问自己作为建筑师,我大胆了,我们在哪儿。这是夯土墙,这是崔凯鄂尔多斯体育场等,还有让水泥做灯,我说拆解的废砖废瓦怎么办,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颜色,这是张奇的天大建筑博物馆,用粉碎的材料再上墙。假如天下的建筑师,天下干活的人都去寻新的环境,寻新的规律,想一想这些画面真的美不可言。

    把我的感慨献给大家,请大家批评。回想十几年前接手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那议会离开了经济,一种莫名的力量犹如幽灵施了模仿,每个人发挥了个人的技能和技巧,当成功那天,每个人都像世人诉说大剧院让手艺人找到了成就感,把我们引入了文化的轨迹,在建筑师的圈子里传世了宝贵的故事,很多有影响的,也有一把年纪的建筑师称我为宝贵大叔,我知道这种称谓是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一个又一个项目让我们出了名,我们明白主要是项目太有分量了,建筑师太有才华了,装饰混凝土只是一张皮,如果可以体现创造的态度,又能恰如其分进入环境,也型会助设计一臂之力,有人问我最让你骄傲是哪个项目,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最后的效果几乎完美,如果用做国家大剧院态度去面对所有项目,我们一定是幸福的。国家大剧院项目没有赚到钱,赔了一百多万,有人说我有毛病,有本事的匠人没有本事的商人。

    我一直想把大剧院的吊顶做好,大剧院的影响出去了,大家看中了我的能力和态度,越来越多建筑师找到我,以为我什么都会做,其实不会这样,我其中汲取文化的力量,是在时间中生成的,有建筑师说这八百天进行了一次修行,终有一天人们关心的不再是收获,也会关心播种的人,关心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们出卖了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哪怕微不足道,匠人的精神存在很多人的身上,他们顾不上想很多事情,因为手里有干不玩完的活,天长日久把一切都放弃了,生命离去了,价值在于完成很多产品,用手艺和心血,他们的价值还在于默默无闻,顺其自然走完人生的路,这是一种修为。谢谢。

    主持人:谢谢宝贵大师,宝贵大匠,宝贵大叔精彩演讲。下面第三个演讲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副系主任朱育帆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拾遗与匠心。

    朱育帆:很荣幸,今天这个论坛我想谈点体会,讲的题目是拾遗与匠心,我们设计师并不属于能够把自己设想的东西自己实现出来,是各有分工,我想匠就是一股劲,也是较真。但却是这个匠有两个意思,一个说你死板,还有一个说你很匠心,用到别人身上就要小心了,有可能是骂人的。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跟建筑师交流一下理论与思想,因为我也跟非常多的建筑师合作,对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客观角度讲,建筑师特别高的频率画这个图,这个枝没细,千万别挡了建筑,完全同意,这个涉及到专业的问题。景观呢,也有它的专业,时间和空间叫板了,空间肯定具有优势,到底把设计的东西放在哪个位置上。

    颁发奖的时候是1985年,我们来看看这个绿地,有点相反的例子,这是西班牙非常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是建筑师出身,在UBC拿过硕士,在西班牙非常知名,教科书级所有的结构非常棒,几乎是完美的。但是客观地讲,先看树的结构,树是压到后台,但是对不起,如果你想控制它的生长要把它砍了,否则将以不可阻挡的方式长大,这里边包括景观和乔木的灌木的关系,乔木经常会颠覆空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尤其是在非常想控制的时候往往颠覆了。所以这里就是我们所说的就是专业的客观规律。

    景观专业经常被认为种树的,花花草草,所以我今天就讲讲花花草草,因为花花草草不太简单。这是寻爱奇梦,它里边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世界里边对于万能的世界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中间代表的是建筑的区域,这几排是我们所说的植产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典型,如果从花的角度来说基本是控制植产地区,这个时候所有的世界都是完整的几何化。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是庄园,这个是那个时代基本的特点。到了法国巴洛克时期,恢复超大结构,仍旧通过几何化的方式来控制和加强原生的领域和设计。到了18世纪的时候,它会对自然世界形成融汇的方式。这个时候按照物质标准来观看乔木,来观看灌木,它是换了一种原则方式控制这个世界。但是谈到方位角度来说是一样的,这是英国最著名的形式,确定一个边界条件,这时候园丁来做这件事情。

    如果没有这一个对于同类感兴趣,其实你可能走不到这个位置。最典型的就是花草,到了19世纪的中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他在化学家发明光谱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花卉的颜色和光谱的颜色可以产生联系,它会通过花卉的方式表达非常丰富的色谱现象。这个方式把更多的花卉结合在一起,这个时候就形成所谓种植领域难度系数最大的,因为要看上百种花卉的属性,才能做好花卉设计过程。

    这张图可以完整显现出对色彩细微的把握,影响非常大。其次他是非常著名的建筑师,他对于台阶的起度,形成了重要的一种互补,这是一种互补的创造,一旦人死了去花园拜。一百年以后出来一个人,让这个奥多夫做一个石匠的花场,这个项目非常成功。这个是PLET OUDOTF,现在可接受度非常高。知名度最大的高县公园,本身不大,种植的非常多,两百多种生宿根花卉,整个合在一起四百。可以看出它产生这样的一种,强调的是新的生宿花卉多种野生草本种的地方。因为这种方式在一年中的气象变化是最突出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之前有很多人物,都有很多实践。其中一个是非常有名的,把野生花卉欣赏纳入到他的园林中。这是美国的一个人,他把植物和野草纳入其中,纳入所有这些其实表现上都没有奥多夫强。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种植学的体验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随便一个场地他都会主讲,而且从来不会让别人烦,也不抢别人戏。

    通常情况下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是最突出的,可以看到不同的色系会显示出对颜色的敏感。奥多夫说过一句话非常重要,他说景观非常重要,但是它是第二位,第一位是结构,这个跟设计是一样的。所以他需要知道植物基本的情况,到底是宽叶子、窄叶子等等。还会观察到草生长方式和分布速度,包括生长的细节,我指的是以年为单位周期的。奥多夫一个更加重大的贡献是把观赏草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冬天,这是实验性的,现在已经非常普及。这是东泰,非常细腻的。

    像高县,原来的口号就是保持简单,保持自然的状态,奥多夫的设计确实非常好,但是仍旧需要背后强大的结构去支持,这跟原来的初衷其实是背道而驰,恰恰所有高县的植物又足以去维持这种状态,其实又变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这里边我也参与了一个展览,有一个英国设计师提到,他解释的特别有意思,他提出的概念,他说用很多方式,第三年的时候是非常好的状态,保证造价及其低。

    下面讲一下另外一个板块,画,因为个人的原因,经常会看画,尤其古画信息量非常大,我们想看看早期的园子,完整的没有。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室外环境,对照一下现在看到的清代是什么样子,包括宋徽宗的,仔细看的时候会发现真是很大,完全丧失了一些信息,尤其清代的中国园林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完全没有明清式自然山水的迹象。这里出现了花瓶,它的水池也是方式,更有意思的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的花,这在明中期早期的时候会反复出现这种这种方式。我们更希望看一下还有什么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另外确实明代的画和清代的画是不一样的。

    当我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几乎颠覆了对中国园林最后一根稻草,这是一幅名作,画了一个明代的,在中间画了一个轴线非常完美。根据描述,这张图非常清楚显示出格局,如果我是一个学生,做成这样的可能及不了格,都得做成这样。但是事实上客观对待历史,其实非常丰富,需要认识。其实需要一个平台,看看能不能试着做一下。

    这是独乐园记,里边有很多记载,能不能再诠释一下。对于这样一个有文章,有绘画基本的一个指导画了,这个是一种遐想。在独乐园看到竹子在一个圈里,然后一把,所有这些都是一种方式,我们找了一种可能,就是把它的结构再诠释了一下,但是考虑到后期养护的问题,做了主体,这是竹子的轴线,这种绘画会反复出现,做了一个尝试,看能不能有意思。这是建成的场景,非常唯美的一个的场景。徐甜甜做了一个竹林剧场,我认为更加具有诗意。

    第三个讲一下我接触的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做景观大家都知道,希望做一个凉湖的景观,前提条件是希望能做出江南水乡的一个基本的,作为这个湖几乎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无论从什么地方能够找个湖就做了,找不着湖自己挖一个湖。甚至在西北非常缺水的地方坚持挖湖,做城市设计。这个是在东部挖了一个湖,请了大公司做了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我们去看的时候很高兴,因为很漂亮,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镇在这里没有任何价值,老镇所有区域都搬出去了,我们可以看到菜市场,大家都想拆了,这里做了一下,我们考察这个场地之后,跑了大街小巷,跑的非常细,因为带着感情去跑,而不是你觉得什么有价值确实有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湖体的装饰把原来的东西具有价值,所以提了一些建议,这是西班牙非常著名的案例,贫民窟,看上去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做完还是有价值的,所以尝试原来的河流、河道、街道。做了一个面向历史也面向未来的一个岛,这个前面是面向未来的设计,这个是开发了两种机理。应该说我们做城市设计,但是这个项目对于甲方的触动比较大,今后会继续做,我想这是对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最大的处理,能够留下更多的机会留给未来。

    我们所谓现代的价值,其实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事都一样,我们需要建议两个不同关系的搭接,如果大家把这些想明白有更多丰富的事情需要做。谢谢。

    刘玉龙:谢谢,下面有请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钟兵先生,题目是中国语境下的全球设计。大家欢迎。

    钟兵:大家下午好,我用另外一种视角和方式诠释大会的主题,从中国语境下的全球化设计想到中国语境的关键词非常多,创新模仿,传统现代,自信彷徨,冲突融合,竞争互补,最重要的是高速和低质,这是大家最纠结的事情,作为职业建筑师或者完成几百万方的建筑,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高效思辨应对快速发展的设计实践,这个恰好和今天论坛的主题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的主题叫建筑之本原,哲匠之精神,思考、思辨也许是我们重新出发一个新的起点。

    建筑本源,我们在研究的是建筑内在逻辑和它的表现形式的一种互证,现代主义的观点最简单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现在我们的形式已经不受一些结构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形式已经可以创造功能。但是我想更高级的表达应该是形式和逻辑有互证的关系,这种形式反映的逻辑包括我们思考的逻辑,包括我们行为的逻辑,也包括建构的逻辑。

    提到哲匠精神,刚才几位都对哲匠有很多的诠释,我想用一个最字面化的解释,叫有思辨,有追求,技术精湛的实践者,本来是一体两面的人或者物或者团队,包括思辨、技术,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中国古典哲学讲的道和术,当然我们写建筑设计说明最会写的就是愿景和策略,如何把这两者相伴而生互为因果的关系用很有逻辑性的表达连接起来。

    所以我想一个好的或者一个有意思设计院,应该是有深度的思辨作为基础,而一个很完善的设计策略,需要有高度的技术做支撑。所以在一个大型的全球化的设计机构里头,一线做设计的建筑师我想这个大型的设计机构也有一些它的特征,我想哲匠并不单纯是一些个体,也许是一些机构,也许是一些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希望用一种平台化的服务,把这种个体精神和整体品质取得共鸣。在思辨让这种大的机构,其实也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精神多维度的思考,可以增加思考维度。在技术上这种多专业的整合,会对我们的操作带来更好的一种支撑。

    这张图片是两年之内完成的在中国区一部分项目的实景照片,大家可以看到不管从数量上,还有从丰富程度上,其实是跟我们现在中国的这种建筑事业发展是非常接近的,就是说种类、规模、地域、尺度都非常丰富,但是作为一个大的设计机构必须面临所有这些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挑战和不同的业主,我们用什么方式把我们的设计思维和最后表达的形式、逻辑结合起来,也许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把我们其中五个地域不同,尺度不同,业主不同,功能不同的项目作为一个切片,来分析一下从我们的设计愿景到我们的设计策略和最终的设计表达。

    第一个项目,我们是在14年建设完成了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我归为文化类,其实是大型的会议中心,但是作为一个接待各国首脑的一个场所,从政治上需要表达中国的文化自信,从建设理念上要表达新一代领导人需要的生态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政治型的项目。当时提了三个最为概括的设计愿景,叫中国的、现代的、生态的,这三个是永远正确的理论,但是也是最难实现的。那就面临这样一个矛盾,从开放到私密,从中国到世界,从传统到现代,从自然到人文,都需要把这些东西做一个很好的对接。

    而我们的服务,其实是比较特别的,我们这个项目的服务团队,其实是包含了生态、规划、建筑、景观四个团队同时介入,而且赢得这个项目,除了本身方案的竞争力之外,就包含我们这种多层次服务的一个背景,实际上是让业主相对来讲对这个项目的整体品质和它的呈现感觉更踏实,这个项目介绍不是从建筑开始,而是从规划来讲。

    我们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其实它是一个生态策略,大家可以看到红线标定的是原始场地的界面,原来它是一个半岛,但是在半岛的两侧是有两个水弯,我们去看的时候水质非常差,对周围水域的影响是负面的。景观团队提出疏浚河道的办法,把中间这道原有的河道疏运出来,把半岛变成一个独岛,不仅把生态环境做了改善,同时让岛屿由原来半岛变成独立的孤岛,珍贵性、私密性包括未来运营都会提升一个档次,所以我们的设计出发点是从这来的。

    另外上岛之后,对于原有植被做了调研,所有植栽都有标定。这就是最终完成的效果,大家可以看到这可以讲是非常规的,像正式性的项目都会有这种强烈的轴线,强烈的人工港,尽量把这个作为自然原始场的回归。这个塔有一个小故事,在清华这个塔是清华一个老师做的设计,当初和他也有一个小的争议。当时他做了一个70米高的塔,整个场地所有的建筑都限制在15米的高度,希望不超过高大植株树木的树冠,这个到70米非常担心,觉得尺度太大,但是可以看建成以后的效果,它的尺度关系和整个场地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刚才讲到这种大师或者老先生对这种尺度的评估,对环境的把握还是非常有经验的。

    这是规划策略,这个和环境策略是联系的,我们用的方式是一个传统的中式的营山理水的方式,有南北和东西轴线,南北轴线是把空间的序列和一个自然的机理结合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标定周围的环境把它适当的划分从不同山丘、水岸、半岛形成的自然台地,这种规划和自然的协和是非常密切的。

    这个就是我们当初在做设计的时候对场地的研究,刚才我讲所有的建筑都是控制在15米的高度之内,场地原有的35米高差到建设完成以后,依然保有原有场地的高差,所以对场地严格的尊重和保护,实际上是我们设计的基础。

    当然从建筑策略来讲,我们这个项目其实也是一个集群化的设计。除了ACOM做别墅和酒店之外,北京院做会议中心,清华院做另外一栋别墅,我们这11栋别墅也是由不同的建筑师完成的,所以形成了不同人对中国建筑和中式建筑的理解。当然寄情山水是对传统自然观的解读,从院落做的更多不是形象,而是核心空间。还有建造方法更多用现在的工法来表达。

    这个就是最后我们建造完成的12栋不同形式的贵宾别墅和一个精英酒店,这12栋贵宾别墅其实它是每个别墅要接待一个国家的代表团,所以也是一个小型的迷你酒店的设计。

    这是我摘其中几个项目,这是最大的酒店。这是我们建造的一个细部,可以看到做的折叠化处理和一个非常简单干净的玻璃幕墙做一个结合,前面又做了一个非常博的反射池,让自然建筑,传统和现代在这个局部有一个高度的融合。

    这是我们形成的内部空间,因为我们和场地结合,它是在水岸的,这是一号别墅,是在山顶的建筑,我们引用了中式卷棚屋顶,来呼应周围的山体。这是中间形成的核心庭院,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建构方式、材料都是现代的,但是表现的是一种内向的院落空间。

    从室内可以看到,我们主要的入口会形成一个非常有序的对景的院落,这个强调成竹院,这是竹院的空间。这是另外的3号别墅,也是在山地之上,有一个明显的叠台特征,另外对场地压迫极少,没有任何院落空间,所有户外活动空间都是用这种屋顶的露台,就变成院落空间的一部分,极大限度的保留对场地的侵占。

    这是另外一个5号别墅,其实也是一个风车状的四合院的特征,跟华黎讲的超小的四合院有异曲同工的想法。这个是其中四合院四组院落其中有一个半开场的院落,整个都有雁栖湖,面湖做了一个十公分厚的反射池,让这个池和整个湖面形成稳定的永久的连接,所以和湖面的关系就变成非常稳定的水的这种感觉。

    这是另外一栋,也是在水边的,整个建筑是在水面之上,下一层就是一个室内的泳池,室内泳池水的界面和湖面也形成视觉上的连续。这是内院空间,通过中间半弧形的空间把前后两个院落做了一个空间上的划分,在底下有一个视觉上的连续。

    这是10号别墅,用小的聚落表达一个单栋建筑,这种相互空间的扭折是非常丰富的。这个也是我们当初和业主一个比较大的纠结,作为一个政治性接待的一个场所,做这样变异性的空间,犄角旮旯非常多,业主也是非常开放接受了这个项目。另外细节上看,墙面并不是用灰砖砌的,因为现在这种工艺和材料都已经很难找到,所以我们用的是花岗岩,把它切割成青砖的尺度,钢挂的方式挂到墙面上,选了有色差的石材。这张图是景观和建筑结合的关系。

    第二个项目是比较小的项目,是深圳蛇口的展示中心,也是蛇口自贸区整体的展示中心,有六千平左右,是一个非常临时性的项目,更强调时间性和地域性,希望达成山海之城的记忆与展望。这个在田海地,周围没有任何建筑作为参照,业主说这个项目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定位做出一个方案觉得不踏实,所以在没有建筑的环境下,我们寻找一些定位系统,作为这个点,实际大家知道深圳的发源点是蛇口,蛇口的核心点就是我们所在蛇口岛这片区,正好有三座山,还有三个港口,帮助我们把这个项目作为一个定位。它的视觉延续分别对于自然山体和人工建造,把它作为一个验证的定位系统。

    这个就是我们最后形成的三个弧形界面和三个窗口的关系,每个弧形界面大概有70米长,窗口大概是24米乘18米一个窗口,这个建筑现在盖到那儿是一个高出地面最高大的建筑,未来就是在所有高密度的超高层建筑围观之下,所以考虑到第五立面也是一个视窗,所以把它的屋顶立面和侧墙立面做了一个翻转,形成连续的。

    这个是整个一个建构逻辑,作为展厅来讲必须有一个暗盒空间,这个环境和空间从策展公司来讲分别展示现在和未来,参观完巨大的模型之外可以通过外廊看到周围建造的工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把未来、现实做一个很好的连接。

    这个是做完建造之后形成的夹缝中间,在空间一边是一个石墙,是我们的展厅空间,另外一边是开场的景观空间,可以眺望整个蛇口太子湾片区每一天的成长。

    当然作为这个项目是一个临时性的建筑,所以所有的材料,都是用钢和玻璃可回收的。因为用了三维曲面,实现起来是用了二维结构拿三维曲线表达,270根,整个长度300米,更可怕的是巨型玻璃,建的非常精细化的三维模型,整个品种应该有1800种,6300件,最后我们通过每块玻璃边角的金属夹子尺度调节,最后压缩到420,才实现了这个效果。所以从建造来讲,也是有非常精细化的处理。当然这个项目之所以我们能赢下来,这个项目建筑室内还有景观都是由AECOM团队整体打造的,这个是它的室内空间的效果,可以看到和整个建构形态还是相对吻合。水体和整个建筑,就是外部景观的形态和整体建筑也是相对来讲比较匹配的。这是最后完成的一个效果

  • 设计院网站二维码
  • 设计院微信二维码